《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》(2011~2020年)明确了未来10年我国地质工作发展的轨迹;现阶段实现找矿突破面临“中央有要求、社会有需求、突破有基础”的大好机遇,加强地质工作、提高重要矿产资源保障程度恰逢其时,势在必行。但在对一些野外地勘单位的调研中,笔者强烈地感受到,在组织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,进一步加强野外地质工作尤为紧迫。
近年来,随着财政资金补助的地质项目和商业性地勘项目的增多,各地勘单位普遍缺乏一线找矿人员。一是地质技术人员不足,尤其是缺少领军人物。在一线技术人员中,少数是上世纪80年代的毕业生,目前年龄在50岁上下,体力和精力难以适应野外工作的艰苦环境;更多的是近些年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、研究生,虽然体力、精力好,外语、计算机水平较高,但野外工作经验明显不足,大多数尚不具有挑大梁的实力。二是一线技能型人才同样严重短缺。有经验的测量工、采样工、钻探技师、物探工等的稀缺程度甚至超过了对技术人员的需求。有人风趣地说,在勘探现场,布下一个钻孔一天时间绰绰有余,而打成这个钻孔则可能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。钻孔施工的速度总是赶不上钻孔设计的速度,成为制约找矿突破的“拦路虎”。
究其原因,在上世纪90年代地质工作的“萧条期”,人才培养上出现了严重的断层,加上野外地质工作艰苦的工作环境、枯燥的业余生活,使一些毕业生望而生畏,造成本已稀缺的地质类专业人才流失。近年来地质人员需求看涨,能到野外一线的地质类专业毕业生不多,新补充的学生又大多是从相近专业转行而来,野外工作经验的积累有个过程,造成了目前一线能上手的人员普遍喊“忙”,难以有更多的精力来细细琢磨各种复杂的地质“密码”,找矿实践中也不乏“萝卜快了不洗泥”的例子。
地勘行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,一线工作人员的实践能力和发现能力十分关键。从微观上讲,一线人员的细致工作有可能弥补工作设计上的某些疏漏和不足。况且,野外作业还要受到交通条件、时令季节、社区关系等因素的影响,变数多,实施难度大,增加了实现找矿突破的不确定性,也对一线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野外工作是找矿突破的主战场。推动实现找矿突破,在强调顶层设计的同时,尤为需要重心下移。切实改变过去重管理型、研究型人才,轻视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观念和做法,提高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待遇和政治待遇,激励和鼓舞更多的技术人员和技能人才扎根野外,钻研技术,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大显身手,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——这是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要义,也是地勘单位事业发展的希望所在。
(作者系河南省地矿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