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地学仪器研究所
销售直线:021-64857983、64958367、64958368
电话:021-64856570/64856571转211、212
传真:021-64857583
地址:上海市桂平路680号
邮编:200233
电子邮箱:
market@gi200.com
网址:http://www.gi200.com/
      
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- 新闻中心
地学新闻News
寄意地学五十年
发布日期:2012-03-26  来源:  查看:1270 [返回]

钱祥麟的家,生动地诠释着“汗牛充栋“的含义。眼前已经80多岁高龄的老教授笑容慈蔼,他的背后是琳琅满目的藏书,与他的儒雅睿智相得益彰。
 
作为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教授,钱祥麟在北京大学执教的50多年时间里,培养了大批地质人才。而今,他的弟子既有国际知名大学的著名教授,也有国内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学科带头人,还有石油、地矿、冶金等技术和管理部门的高级工程师和业务领导。
 
“我一向主张,各人自有各人的兴趣和未来。”伴着和煦晨光与氤氲茶香,这样的开场白让采访的氛围十分舒适。
 
规划学科 指导找矿
 
钱祥麟是浙江嘉兴人,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学系,1958年获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副博士学位,之后回国到北京大学地质地理学系,从此走上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,见证和推动了北大构造地质学教研室的诞生与地质学系的发展。
 
钱祥麟一手设计规划了构造地质学专业及其教育计划。北京大学在我国地质教学中第一个设置了地质力学课程,聘请地质力学研究所吴磊伯执教;后来还吸收数学力学系以王仁为首的多名教师加入构造教研室,加强师资力量,极大地促进了构造地质学的基础教学和与相关学科的衔接交叉。
 
在钱祥麟的抽屉里,至今还珍藏着一张黑白照片。那是1959年10月,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在香山会见北大1956级构造专业全班同学和部分老师时的合影。上世纪20年代,李四光曾担任北大地质学系主任。照片上,李四光、钱祥麟、吴磊伯等师长与学生们的笑容,记录着那一次薪火传承的见面,也定格了那段奋发拼搏的美好年华。
 
“文革”时期,北京大学地质系的发展停滞,钱祥麟等北大教职工下放到江西地区劳动锻炼,直到1972年回来继续地质教学和研究。重回科研轨道之后,钱祥麟经过深思熟虑,决定选择前寒武纪地质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。
 
当时,全国范围内大兴工业基地,寻找富铁矿成为当时地质地矿部门的重要任务。
 
钱祥麟坚持用构造地质的思路看待铁矿的形成与赋存,主编了《冀东前寒武纪铁矿地质》。他指出,地质学家一直试图在中国寻找和大洋洲相似的风化淋滤型富铁矿床,但根据他对冀东前寒武纪地层的大量实地勘查工作,冀东地区中元古代地质构造属于活动性较强的坳拉槽,经历极强烈的物理风化,很难形成稳定的化学风化淋滤环境。由此钱祥麟认为,冀东不可能存在该类型的富铁矿。
 
钱祥麟的这一结论无疑给当时的狂热激情泼了一瓢冷水。在那个全国总动员的特殊历史氛围里,人们更愿意听到“冀东有富铁矿”这样乐观的消息,钱祥麟为此承受了巨大的压力。
 
被问到当时的感受,钱祥麟微笑着说:“不论冀东有没有富铁矿,都要坚持诚实、科学的态度。我是有充足的证据,才得出那个结论的。理论指导实践,而实践最终会证明,我的观点是正确的。”
 
钱祥麟诚实地坚守了他的理论。事实上,多年的实践也证明了钱祥麟观点的正确。在冀东铁矿几十年的勘探开发历史中,从来没有发现过类似海南石碌那样的富铁矿。
 
海外交流 缩短差距
 
在构造地质、前寒武纪地质、区域大地构造等领域,钱祥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,包括华北克拉通结构及演化、冀东变质铁矿成因规律、利用单钻孔判定变质岩区地质产状的方法等,并与国际学术界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联系。
 
数十年来,钱祥麟的足迹遍布北美、西澳、波罗的海、西伯利亚、南非等几乎所有古陆块,参加过近30次国际学术会议,造访多所国外大学并担任客座教授,还曾任IGCP国际委员等职务。
 
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期间,他邀请英、美、德、加等国著名学者来访,加强了北大地质科学的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。1996年,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北京召开,钱祥麟担任“前寒武纪构造”分会召集人,主编《前寒武纪地质学和变质岩石学》论文集,尽己之力宣传和推动中国的前寒武纪地质科学研究。
 
早在1980年,钱祥麟赴澳大利亚参加国际第三届太古宙国际学术讨论会,这次会议上的见闻使钱祥麟意识到,我国的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严重滞后。“我国的地质科学研究水平落后世界30年。”他说。
 
钱祥麟认为,除了深入程度的差异外,这种差距还体现在我国坚持一套老理论、老观念、老方法,整个地质科学处于前进缓慢的发展桎梏中。
 
“很多最基本的深变质岩石定名都存在严重问题,基层地矿系统还在参照老的手册来工作。”钱祥麟说,“实际上,引入构造地质学的眼光和方法更有用武之地。”
 
谈到今天的情况,钱祥麟直言不讳:“现在,国内地质学水平与国外的差距还是很大。最简单的例子,最新一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,没有评一等奖,这是一个很理智、很正确的决定,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太注重新闻效应,动辄哪里发现大矿之类,但真正的科技成果并不是这么简单,是必须要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意义的成果,这也正是我国与国外相比最须努力的。”
 
认真执教 踏实治学
 
钱祥麟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级学术委员会委员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,《中国科学》、《科学通报》等学术刊物的编委。他强调,学术刊物的编委会要对发表的文章负责,而不是把期刊当做挂个名字的“光荣榜”。
 
钱祥麟多次参加北大学术委员会校级会议,他认为学委会应该做的,是促进教授之间交流经验,共同讨论如何提高教学和学术质量。
 
“大学毕竟以教授为主,要重视教学工作和经验交流。”钱祥麟说,“我个人建议,全校教授应当组织一个协会,在一起讨论如何教学,提出需要上面帮助我们什么,实话实说。不用怕提出的问题太尖锐,事实上,尖锐不是更好吗?”
 
现在科技界风气浮躁、急功近利,高校为改善这一状况作了很多努力,例如加大海外人才引进,以更好地与国际接轨。钱祥麟十分担忧如今普遍存在科研浮躁现象,但也认为人才引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 
他指出,这首先是体制上的障碍,一种适合科学发展的体制,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者的积极能动性,而现在常有掣肘。其次,跟国际接轨是大势所趋,但不应过度依赖那些长期在国外接受教育的人,而是要努力加强自身研究,积累和掌握第一手资料,特别是地质科学,踏踏实实做好自己才是第一要务。
 
一些对海归人才持负面看法的人认为他们另有所图,并无实学。对此,钱祥麟坦率表示:“以前一个科学家可以养活自己和一家人,现在的科研工作却是要学者贴钱,出现这种现象也可以理解。但是无论如何,基础研究工作一定要有,千万不能抛弃,不能急功近利,否则就是败坏声誉。声誉是学者立身之本。”
 
1993年至1999年,钱祥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任职。他认为,相对于需要资金回馈的产业基金,自然科学基金更看重参加者自身的素质,通过考查其选题意义、工作经历、科研水平,相信这个人是踏实可靠的,就鼓励他去做好科研,并不强求成果,毕竟科学研究并非百分之百保证成功。而对于初出茅庐的年轻学者,设有相应的青年科学基金,对经验积累的要求相对淡化,侧重考查选题是否合适,这反映了自然科学基金的公正与客观。
 
鉴于目前申请的人越来越多,钱祥麟建议建立初选机制,筛选一部分申请再送审。
 
辛勤耕耘 满园桃李
 
钱祥麟尽职尽责地教书育人,培养了大批地质高级专业人才。其中佼佼者如著名构造地质学家尹安。尹安1982年毕业于北大地质学系,1994年荣获美国地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,现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。
 
钱祥麟强调导师负责制的重要性,认为导师要督促学生读书,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,导师之间要沟通和交流。他要求学生在扎实学习理科基础课的前提下,加强野外地质训练和观测,积极参加学术活动,发表创新认识。
 
“不仅要有科目考试,还要让学生做野外工作、编写报告、组织评审、给出评语,要经常问问,学生在野外观察得细不细致?他会不会总结认识?他的看法是不是正确?有没有达到野外工作的目的?”钱祥麟认真地说,“学生不是随意雕刻的木头,导师必须要花工夫。”
 
1998年,钱祥麟获“北京大学第四届最受学生爱戴的教师”荣誉称号,充分体现了北京大学师生对他的高度评价。
 
现在,钱祥麟已经退休,但他还依旧关心着北大地质系的发展。2009年,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建系100周年,钱祥麟撰写了《努力发扬北大优秀传承的创新精神》,回顾总结了他在地质系的教学、科研历程,收录在《百年辉煌 继往开来》纪念文集中。
 
钱祥麟的生活很简单。他始终保持着读书的爱好,从“文革”劳动时看的《史记》,到现在的历史小说、人物传记等等,此外便是看报、买菜做饭等生活琐事。每年清明前后,他会回到浙江嘉兴老家,和家乡的亲人、同学一起闲坐喝茶,品味人生。
 
风雨兼程,岁月峥嵘,为北大地质系奉献一生的钱祥麟已是白发苍苍,他对待科学的正直、诚实与执著却栉风沐雨、历久弥新。站在他的肩膀上,年轻一代的地质人胸怀理想,脚踏实地,为中国的地质科学挥洒青春,贡献力量。
 
人物介绍:
 
钱祥麟,浙江嘉兴人。1929年生,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学系。1958年获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地质矿物学科学副博士学位。历任北京大学讲师、副教授、教授、构造地质与地质力学教研室主任,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科学评议组成员,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,专于区域地质学、构造地质学研究。在前寒武纪地质演化方面有深入研究,主编出版过《冀东前寒武纪铁矿地质》等专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