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什么是地面塌陷?有哪些种类?各类地面塌陷的发育、分布特点如何?地面塌陷有哪些种类?各类地面塌陷的发育、分布特点如何?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、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,向下陷落,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(洞)的一种地质现象。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,便可能成为一种地质灾害。 地面塌陷的形成原因复杂,种类很多。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,可分为不同的类型。现将常见的分类列举如下: 1 、根据形成塌陷的主要原因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大类。前者是地表岩、土体由于自然因素作用、如地震、降雨、自重等,向下陷落而成;后者是由于人为作用导致的地面塌落。在这两大类中,又可根据具体因素分为许多类型,如地震塌陷、矿山采空塌陷等。 2 、根据塌陷区是否有岩溶发育,分为岩溶地面塌陷和非岩溶地面塌陷。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发育在陷伏岩溶地区,是由于隐伏岩溶洞隙上方岩、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,产生陷落而形成的地面塌陷。非岩溶地面塌陷又根据塌陷区岩、土体的性质可分为黄土塌陷、火山熔岩塌陷和冻土塌陷等许多类型。 在我国发育的各类地面塌陷中,以岩溶地面塌陷的分布最广、危害最重。其散布范围从黑龙江到海南岛,从青海湖到东海之滨,以华南、西南、华北地区最为广泛。目前,已见有 22 个省(区)发育这类地面塌陷。其中以桂、粤、黔、湘、赣、川、滇、鄂、冀、鲁等省(区)最为发育。据不完全统计,全国岩溶地面塌陷点在 778 处以上,塌陷坑总数超过 3 万个,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至 10 余亿元。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,许多矿区均有发育,尤以北方煤田区最为严重。其他各类地面塌陷分布零散,发育规模和危害性相对较上 我国有哪些监测地面塌陷的方法? 地面塌陷的监测应包括对地面、建筑物、水点(井孔、泉点、矿井突水点、水库渗漏点等),地下洞穴分布及其发展状况和岩、土体特征的长期观测及对塌陷前兆现象的监测。 1 、长期、连续地监测地面、建筑物的变形和水点中水量、水态的变化,地下洞穴分布及其发展状况等,对于掌握地面塌陷的形成发展规律,提早预防、治理是非常必要的。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变形监测,通常设置一定的点位,用JJX-4位移测量仪、地震仪等进行测量。地下岩、土体特征的变化可采用伸缩性钻孔桩(分层桩)、钻孔深部应变仪等进行监测。水点变化的观测常用JDL-2W流量水位测量仪等测量水量、水位的仪器进行。地下洞穴分布及其发展状况可借助物探或钻探方法查明。 2 、塌陷前兆现象是塌陷的序幕,离塌陷时间近而且短促。因此,及时发现这些现象,作出预警报,对减轻灾害损失有重要意义。这些现象一般比较直观,只要仔细、认真,通过肉眼便容易发现。塌陷前兆现象的监测内容包括:抽、排地下水引起泉水的干枯、地面积水、人工蓄水(渗漏)引起的地面冒气泡或水泡、植物变态、建筑物作响或倾斜、地面环形开裂、地下土层垮落声、水点的水量、水位和含沙量的突变以及动物的惊恐异常现象等。 |
|